我們的教學方法有點不同
大部分財務課程會從理論開始。我們反過來。先給你一個真實的商業案例,可能是一家準備融資的新創,或是考慮擴張的零售業。然後帶你從零建構模型。
- 案例導向學習 — 每週處理不同產業的實際案例,從科技業到傳統製造業都有
- 反向工程思維 — 先看結果,再拆解背後的假設和邏輯,這樣你才真正理解數字的意義
- 錯誤示範分析 — 我們會展示常見的建模錯誤,有些錯誤甚至出現在知名公司的報告裡
- 工具靈活運用 — Excel當然要會,但我們也教Python和其他工具,看情境選擇最適合的
我們教的是思維方式。2025年秋季班開始接受報名,這不是那種教你套公式的課程。你會學到如何拆解商業邏輯,把複雜決策變成可量化的模型,然後用數據說服投資人或老闆。很多學員說這改變了他們看待商業問題的角度。
查看完整課程大部分財務課程會從理論開始。我們反過來。先給你一個真實的商業案例,可能是一家準備融資的新創,或是考慮擴張的零售業。然後帶你從零建構模型。
這些不是我們編的成功故事。是真實的學員回饋,他們把課程內容用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。
有個學員在加速器工作,常要幫新創準備融資資料。以前都是參考同業倍數,但投資人總會質疑。
學完課程後,他開始建立更細緻的模型。考慮用戶獲取成本、留存率、擴張速度這些因素。不只估值更有說服力,連他自己都更清楚哪些新創值得投資。
另一位學員在傳統製造業做財務規劃。他們的現金流預測一直不準,常常低估營運資金需求。
問題出在模型太簡化,沒考慮季節性、付款週期、存貨周轉這些細節。我們在課程中專門處理了這類情況,他回去重建模型後,預測誤差大幅降低。老闆開始更信任財務部門的數字。
有位學員原本在顧問業,後來轉到企業做策略規劃。公司在評估是否進入新市場,但討論總是很主觀。
他用課程教的情境分析和敏感度測試,建了一個決策模型。輸入不同的市場假設,可以立刻看到對投資回報的影響。這讓管理層的討論變得更聚焦,也更容易達成共識。
企業財務分析師
俊傑報名時已經有五年財務經驗,Excel用得不錯。但他發現自己的模型缺乏彈性,每次業務提新需求就要重建。
前幾週課程讓他重新思考模型架構。原來問題不是技術,是沒有系統性地設計模型邏輯。
課程中期有個小組專案,要為一家連鎖餐飲業建展店模型。團隊花了兩週研究單店經濟、地點變數、品牌擴張速度。
俊傑說這個專案很有挑戰,但也最有收穫。他們的模型不只算出展店應該賺錢,還指出了最佳的擴張節奏和區域選擇。
課程結束一年多了,俊傑說他還是常回來翻教材。不是因為忘記操作步驟,而是遇到新情境時,需要參考當時的案例分析思路。
他現在帶團隊,會要求同事把模型假設寫清楚,確保邏輯經得起推敲。這變成他們部門的標準流程。